原玲代表建议:残疾人要走向社区康复
创建时间:2008-02-28 00:00 来源: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市人大代表、汕头市盲人按摩院副院长原玲告诉记者,今年春季新学期,我市城镇中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是,此项政策并未真正惠及广大身患残疾的儿童,他们的康复教育仍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特别扶持。许多残疾儿童由于智力、语言、听力、肢体等原因,他们需要在学龄前就进入残疾人康复机构进行“抢救性”的康复治疗,残疾儿童在康复的同时,也需要接受教育。但我市目前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很多残疾儿童都没法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
在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方面,原玲也提出了建议。为了残疾儿童的正常成长,最好能够让一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随班就读能够让残疾儿童尽早融入周围环境,有利于孩子长大后适应社会。目前,我市有些学校如大华小学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但是整体的情况还是落后。
原玲还告诉记者,我国提出至2015年达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汕头则要提前3年实现,但是,我市最大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提供的残疾儿童康复床位只有100个,各区县这方面的康复服务就更少。而且我市现在的康复机构都是有偿收费的,一个人一个月要400元,全托的话一个月要1000元,即使市残联每年在办实事项目中提供为部分贫困家庭免实施康复训练费或热心人士提供帮助,但还是满足不了残疾儿童的需求。我市绿园精神康复农疗站也只能容纳80名精神病患者接受康复治疗,但是,相比于我市残疾人总数21.85万,精神残疾2.77万,这些康复治疗的资源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她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康复。她说,残疾人康复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是应当走向社区。应该培训一批康复人员充实到社区中去,“这些康复人员应该具备更加全面的康复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残疾人的康复做比较全面的辅导”。
原玲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想法还有更深一层,她说,我市目前还没有为残疾人编数据库,比如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身体缺陷,有没有康复希望等等,把这些信息编成数据库,能够更加有序地管理好残疾人事业,能够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康复机会。“残疾人能不能结婚,能不能生孩子,也应该编入这个数据库中,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市的人口质量。”
市人大代表的建议,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残疾儿童还是遭受事故需要帮助的人,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心。记者从我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近几年,我市先后在中心城区兴建五批共3510套廉租公房,有近万名困难群众住房难得到了解决。我市享受低保的对象也达到了35452户、85292人,占总人口的1.7%,累计支付低保金近2.6亿多元,我市中心城区的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为城镇250元、农村220元。代表委员的建议,政府部门的数字都在说明,全社会正在齐心协力为社会救助事业鼓与呼,为构建社会救助体系添砖加瓦。(汕头日报讯)